志愿活动丨税友集团阿坝藏区公益助学活动纪行
志愿活动丨税友集团阿坝藏区公益助学活动纪行
2017年07月11日

 5月底收到税友集团通知的那一刻,那颗已经雀跃在广袤草原上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为此心心念念了两周,查地理环境,当地人文风情,准备上课材料,满心欢喜地挑一些小礼物与那些可爱的孩子们相见。

  伴随着飞机的起航和降落,我这个早已经见惯了山岭连绵、峡谷相间的广西妹子在飞机降落时分仍忍不住感叹四川这片土地的磅礴。2017年6月12日中午,我到达了集合地——成都。

  第一个见的是带领我们志愿者队伍的负责人,半框眼镜,和煦笑容,温和细语,你很难想象他就是此行活动的主要负责人。傍晚,我认识了接下来几天我们要一起同行的伙伴,他们有着不同的性格和来自天南地北的热情,只因为一份共同的责任聚在了一起,讨论我们即将出发的行程。

  2017年6月13日,这个我们等候多时的日子,在晨曦的细雨中来临。整洁超大版的大巴车,幽默风趣的司机,一行八人带着带着大包小包的来自不同地方的爱心小物件,从成都出发,走最近的中线,一路上路过汶川、茂县、松潘,全长475公里,我们即将走进川西北,走进若尔盖!

(路上有点小堵车~自娱自乐嗨起来了)

  一路心有涟漪,在路过汶川时尤为显著。这座因汶水而取名,因巨大的灾难而被人悉知的城市,湍急的流水仍在日日翻滚着,泥石流仍在高耸的山峰留下一道道划痕。穿越桥梁、隧道,一路都是山的肃静和萧条,车窗外又下起了小雨,烟雾缭绕,大家开始在车上闭目养神。

(泥石流随处可见 )

 (滚滚汶川水,好黄,好黄)

  不知不觉就进入了若尔盖,在惊呼这高纬度的同时,眼前的视野瞬间冲破厚厚浓雾,铺天盖地的绿意亮瞎了眼。天地变得如此广阔,路边上、远处的藏包错落分布着,祈福用的五彩经幡在风中摇曳,成群的牦牛漫山遍野 ,让人有种荣辱不惊的从容。3700多米海拔,已经感受到刺骨的冷风,我们即将到达目的地。

(漫山遍野悠哉的牦牛!)

  傍晚我们终于到达若尔盖县,行车10多个小时,中间小堵车了一会,一路还算顺利。在旅舍下榻后我们开始觅食。天气很冷,刚到达的温度4度,大家都无感,可能是兴奋之余吃了草原上第一顿晚餐。晚餐后已将近八点,天还非常亮,一行人决定走走看看,一不小心我们就走到了喇嘛寺。穿着雨衣穿梭在金碧辉煌的寺庙中,脑海浮现一道风景线:一路上串串各色经幡,在大地与苍穹之间飘荡;再触摸这藏式建筑久经历史的沧桑,你能感受到那种深入骨髓的宗教信仰,不仅仅只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在藏区,这是超豪华建筑啊)

  2017年6月14日清晨,从县城去阿西乡约45公里,今天的安排是走访学校,提前安排好公益助行的活动,并送一批爱心电脑到学校。来到草原第二天,大家都有不同程度的高反,所以今天在车上安静了许多。离开县城,乡道的交通还好,两边都是宽阔的牧场,牦牛成群,但人烟瞬间稀疏了,显得空荡沉寂。有牛羊横穿马路,在停车等待的片刻摇开车窗,空气中澈澈的寒混搭着浸鼻的青草味、淡淡的牛粪味。远远地看到一堆堆“黑色小山坡”,那是一堆堆用来做燃料的牛粪。小伙伴说藏民经常把牛粪涂在墙上,表示要“粪发涂墙”(奋发图强),车上一群人都忍俊不禁;可是欢乐之余,不禁沉思,没有树木,天然牛粪做燃料;天气严寒,爬墙的牛粪也不过是为了御寒罢了。

(来,我们一起来感受弥漫乡野的味道,非常独特~)

  车行一个小时到达阿西乡中心小学。一下车,迎面而来的是阿西乡小学的校长和老师们。我下车看到学校,被眼前到处写满藏文的学校吸引,从外观上看这算一栋很不错的学校吧,心里衡量了下,感觉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贫困。

(阿西乡中心小学)

  在老师的引领下,我们来到了校长办公室。校长和老师们都在一个办公室,里面装有简约的取暖装备,我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用煤的取暖器。办公室有两三台电脑在开启,这也说明学校的教学设施是有改善的。

  我们把公益助学的30台电脑送到办公室交付给校长,有熟悉电脑的小伙伴教会老师如何使用杀毒软件,我们的领队和扎西校长投入地聊着,而我无从插手只能坐在一旁,看着他们忙碌的身影,心有感叹,多么有爱的一群人呀。

  校长带着我们走了一下孩子的宿舍区和沐浴区。宿舍区干净整洁,被子也叠放的很整齐。偌大的教学楼淋浴区只有四间。而若尔盖县海拔近4 000米,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极端最低气温零下30多度,对于阿西乡小学的孩子来说,他们长期面临着没有取暖设备、没有浴室等困难。参观完孩子们的生活洗浴住所,我们也迫不及待地去看了他们正在上课的课堂。相比于干净的教学楼,课桌显得简陋而斑驳,课桌上匍匐着一个个不符合身板的孩子,挺直身子在努力的跟老师学着,藏语和汉语的碰撞居然那么和谐。

(孩子们平时的上课情况)

  交谈中听校长说,这个学校有317个学生,7个班,包括他自己共有17个老师,老师都只是文化课的老师。大部分的孩子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在外务工,有时候两三年都不一定能回来一次,有的是单亲,有的甚至没有父母只能跟老人。我一时无言,“陪伴”这个词,在他们心里真切又模糊,365个夜里,有多少个夜晚是带着风干的泪痕进入梦乡的 。

  很快就到了中午的饭点,孩子们下课了,学前班的小朋友下课最快,高年级的会晚一点。孩子们欢快地飞奔去食堂,半路好几个孩子摔倒了爬起来继续跑。他们的饭菜很简单,一个荤一个素。午餐时间结束,孩子们把碗、勺子分类放好,用抹布把饭桌擦得干干净净,还把饭堂外的每个角落都用拖把拖一遍,看得出他们对自己的学校非常爱护。中午吃完饭后,孩子们会以踢篮球,玩跳绳来等待下午上课时间,而我们则兴奋地想和他们合影,很多孩子都很害羞地蒙上脸走开,却又在不远处忍不住看着我们腼腆地笑。

(飞奔去食堂的一年级孩子们 )

 (吃完了饭互相收拾桌子) 

  饭后,我们的志愿者迫不及待地想试穿校长的藏袍,厚厚的咖啡色藏袍穿上,扎起腰带,突然就轩昂起来,让人不禁联想:这身袍子下的男子如何在草原上挥舞马鞭驰骋。

  下午,我们一行人爬上了阿西乡小学后的山坡。放眼望去,整个世界还是一片绿,矮矮的草,稀稀拉拉的藏包,没有树木,没有耕种。联想起今天中午吃的饭菜中,有牛肉、土豆、馍馍、运输来的玉米,就是不见新鲜蔬菜。这一路的感觉,终于呼之欲出:如果忽略若尔盖的美,除了土地的奢侈之外,似乎就一无所有,贫瘠一直陪伴着它。

  2017年6月15日早上,雨还是淅沥沥的下着,助爱圆梦第六站在阿西乡小学的饭堂隆重举行。

(憧憬着……)

(领取御寒的衣服)

  今天我们见到了不同样式的藏服穿在孩子们的身上,非常有民族特色。孩子们整齐地坐在饭堂里,充满期盼的眼神看着活动台。这次活动援建了“税务助学空间站”,解决了孩子洗浴和学校用电问题,捐赠计算机、防寒服等。而我们小小的志愿者团队给孩子带来了一些常用药品;有部分没有来到现场的爱心人士也托我们带来了一些钱物。孩子们满手疮癍的手、小小的身躯、殷实的眼神,依旧天真烂漫。

  早上的捐赠活动结束。我们的志愿者有幸和孩子们一起享用学校的午餐。今天他们可以不用跑那么快,静静地排队等待这吃饭。我来征求位置的时候,孩子们都很害羞地挪出位置,想让我和他们一起坐,又害羞地转头和旁边的同学腼腆地笑。我们一下子就畅聊起来:他们最爱吃土豆,也爱吃牦牛肉。虽然生在牦牛的故乡,但想吃牦牛肉也不是常有的,牦牛就是他们的经济来源。我告诉他们大米是怎么来的,如何美丽的梯田,他们都扑过来看着我的手机照片,叽叽喳喳的用藏语说着,一会笑一会低头思语,我问他们在说什么,他们仰头问我,我们想去看梯田……

(手机里看到外面的世界真的很美)

  午饭过后是两个小时的休息时间,孩子和昨天一样自觉的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收拾、整理、安静等待漫长的时间。

  午饭后我们到大巴上休整片刻,为下午精彩的课堂做好准备。

  在下午的课堂到来之际,阿西乡小学的孩子却给我们带来了一场震撼的迎接舞。踏入心底的踏步声,高扬而铿锵,草原上孩子的那种无拘无束全然释放,让你瞬间置身于一个可以尽情舞蹈的地方。而这里的孩子,随便叫上一个班级,都能整齐的来一段舞蹈,未加雕饰,呵然一气,让人震撼!

(震撼人心的舞蹈)

  在上课前,我去班级了解了孩子的一些情况,很多人一辈子就生老病死在这一片草原上,也不知道外面的世界。而孩子,当问起他们六年级毕业后会做什么,他们中大部分都说当喇嘛。很多人他们从没见过陶泥,已经迫不及待地要上课。课程两个多小时,中途下课钟声敲响了两次,他们都不愿意休息。准备下课时,我给孩子带了一些礼物,但礼物不尽相同,他们并没有争抢,每个人接到礼物都双手接上,说谢谢。

  发完礼物,将近傍晚,也该下课了;班上突然很安静,一个孩子站起来说要送给我一首歌,唱了一句全班就跟着唱起来,刚开始我并不知道歌词大意,清脆的歌声在耳畔响起,很响亮。我有点手脚不知道往哪放,只能微笑的站在讲台听他们唱完,心里一阵感触。唱完了孩子们集体和我鞠躬说谢谢老师,然后一窝蜂的把我围起来,在黑板上写上我的名字的藏文……

(写在黑板的名字,印在心里的影子)

  出门时,孩子们一个个伸出手拉着我问,老师我们还能见到你吗?那一刻我突然理解,我们教孩子们认识世界,最重要的不是专业、不是技巧,而是爱和真诚。在这短暂的半天,我却只能做到默默倾听、尽心去开导,让他们相信世界还有更广阔的天空等着他们翱翔。

  一天结束,若尔盖助学之行也接近尾声,当我们准备上车离去时,原本挤在教室门口和我们挥别的孩子都涌出教室冒雨送别,不停挥舞的衣袖催人泪下。

(离别终有时,悲伤在蔓延)

  我有些伤感地走回大巴,坐在车窗边寻找,体味;阿西乡孩子与众不同的独特是什么?是生活不易带来的超龄早熟,是他们大冬天用稚嫩的手做着自认为轻松的活,还是他们没有向往和憧憬一心想做苦行的喇嘛?一切让我们这些外人倍感疼惜,而他们自己并不懂,因为身边都是这样的同伴,他们都已经习以为常。相比于他们,我身边的孩子们,成长在父母的臂弯里,是多么幸福啊。

  车渐渐驶出,视野中学校也越来越远。我再也没有初次见学校那种气派感。只觉得这钢筋水泥的教学楼在这层叠的群山中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国家扶持的设施再完善,教室再宽敞,恶劣的自然环境也无法吸引外来的老师,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没有父母的关怀,孩子们心灵的孤寂犹如尘世间的浮萍没有深根。

  如今,我仍在电脑旁回想那个遥远的草原,回想那些高原红的孩子。我们走以后,这个贫瘠的土地上仍有一波波孩子在长大,孤单依旧陪伴,任何悲伤都随风消殆,谁来倾听他们的忧伤?

  希望更多的人关注他们,让关爱和耐心延续下去,让他们的忧伤说一会话吧。

 

 

广西南宁凌晨艺术培训机构会计 叶桂玲